服务热线:13720187606
六口茶社13720187606
登录 注册
手机版
首页 / 文章 / 如何在第一次见面时,判断他人的人格?| 5种快速了解人格的技巧

如何在第一次见面时,判断他人的人格?| 5种快速了解人格的技巧

发布时间: 2018/12/14   阅读次数: 3103
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因为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,就产生一些对Ta个性、人格的判断。这种判断有依据么?我们有办法在日常生活中,看出别人的人格特点么?今天的文章就想来分享





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因为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,就产生一些对Ta个性、人格的判断。这种判断有依据么?我们有办法在日常生活中,看出别人的人格特点么?


今天的文章就想来分享一些你意想不到的,生活中了解人格的小技巧。






Sorokowska等人(2011)的实验发现,一群没有接受过任何特殊训练的普通人,能够准确地通过闻T恤上残留的气味,判断素未谋面的T恤主人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、是控制型还是服从型的人,以及他们的情绪是否比较稳定等等。可这是为什么呢?

 

心理学家们认为,人格特质之所以能被“闻到”,主要是“得益于”人体的荷尔蒙与神经递质。

 

一方面,一个人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与其体内的荷尔蒙与神经递质水平有关,比如那些更具攻击性的人,其体内的血清素水平相对较低;那些更喜欢寻求社交刺激与兴奋的人,体内多巴胺水平比较高;那些控制型的人,体内睾固酮水平比较高;而那些情绪更稳定的人,体内的γ-氨基丁酸(简称GABA)水平比较高(Sorokowskaet al., 2011)。

 

另一方面,这些荷尔蒙与神经递质又影响了人身上的气味。比如,匹斯堡大学的研究者Richard Dudley(1998)曾在一次讨论中提到,γ-氨基丁酸有一种“帕玛森芝士”的味道。(情绪稳定的人身上可能有芝士的味道哦 哈哈)又比如,睾固酮会促进皮脂腺细胞分裂并刺激大汗腺,进而影响人的汗液的分泌,可以说又间接影响了人身上的味道。

 

不过,什么样的人格特质对应什么样的味道,并不总是能被具象地描述——毕竟并不是每一种神经递质的味道都可以被描述成“帕玛森芝士”这样通俗易懂的形式的,而且人体散发出来的味道也常常是混合的、复杂的。

 

所以,心理学家们认为,人们之所以能“闻香识人”是由于“嗅觉记忆”的存在,而不是因为得知了某种人格特质的味道具体是什么样的。

 

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,往往已经在众多其他辅助信息的帮助下,记住了不同人的人格特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气味,而这种对应关系就使得我们在再次闻到类似气味的时候,有能力识别出与之相对应的人格特质。

 

因此,想要更好地通过气味识别一个人的人格特质,比起知道各种神经递质可能是什么味道的,你更需要丰富自己关于人格的嗅觉记忆。比如,你可以从最亲近的人开始,利用其它信息帮助你了解对方的人格特质,并记住ta身上的味道:)。


 



在心理学实验中常常有这样一种角色——“评分者”(rater),他们通常由研究者随机挑选,且与实验结果没有直接利益相关。起初,研究者们相信,这些人对同一事实的评价在大体上是应该会是一致的。不过,大量的实验结果却发现,评分者的评价往往存在差异,有时评价之间甚至大相径庭。

 

研究者们认为,这是因为人们在对一个人或事物做出评价时,总会不可避免地代入自身的经验、想法或观点,就像我们在学习新事物时,总是要先根据自身已有的认知框架去解读它。可以说,人们会把一部分自己投射在对方身上,因此我们对他人的评价中,必然会反映出一些内心的自我形象与人格(Wood, Harms, & Vazire, 2010)。

 

Wood等人(2010)的一系列实验,让人们分别对自己的朋友,寝室同一楼层的人,以及同一学生社团的人进行相互评价。结果发现,在所有对他人的评价中(无论熟悉程度),都或多或少反映了评价者自身的人格特质。对他人做出更多积极评价的人,自身人格中积极的一面也更突出。

 

他们发现,那些更倾向于认为他人是友善、精力充沛、值得信赖、有创造力、温暖、富有同情心的人,他们自身通常也情绪更稳定、更友善、更有责任。简单来说,总是说别人好的人,往往自己也是个好人。

 

自身情绪稳定性越高的人,也更会倾向于认为别人是友善的,通常自己的情绪稳定性越高,自身情绪更稳定的人不会动不动就感到焦虑,觉得对方在惹怒自己,又或者觉得和陌生人打交道很恐惧。

 

而那些总是认为别人是善妒、冷漠、残酷、焦虑、贪婪或虚伪的人,自己在人格上的“黑暗三角”也更为突出,即他们往往更自我为中心,喜欢欺骗和操纵别人,或者容易冲动,冷漠无情。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有人说“那些引起我们讨厌的人,是因为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部分讨厌的自己”的原因。




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“动作标识”(motor signature),它最能体现在人们走路行进的过程中(Slowinski et al., 2016),包括肢体摆动的幅度、步履轻重、速度快慢等等。这也使得我们常常在对方还没走近时,就能通过熟悉的动作标识判断出这个人是谁。

 

不仅如此,人们走路的姿势并非完全不同的。研究者们发现,人的走路姿势是可以根据其相似性被归类的。而有着相似走路姿势的人,不仅能够更好地相互协作,往往连完成任务的方式也是雷同的。因此,Slowinski等人(2016)认为,相似的走路姿势很可能反映了人们相似的人格特质。

 

其实,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项研究中,心理学家们就发现,当一个人走路的节奏更轻快、臀部和手部的摆动幅度更大、步伐的频率更快时,这个人的心态可能更年轻(注意,是心态而非实际年龄);而当一个人走路时的四肢十分拘谨、身体更多地向前倾、走路的速度更慢时,这个人的心态可能更成熟(as cited in,Jarret, 2016)。

 

而在另一项研究中,走路方式更肆意散漫、肢体活动范围更广的人,被认为是更敢作敢当的、外向的;而走路步幅更小、频率更慢的人,则被认为是更波澜不惊的、情绪稳定的(Thoreson, Vuong, & Atkinson, 2012)。






Funder等人(1993)请了一群互不认识的被试两两组对在一间会谈时内随意谈话,并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两人的谈话。随后,他们将这些人在谈话过程中的语言与非语言信息进行编码,并请另一组人根据这些信息与他们的人格特质进行对应,比如讲话很大声代表更外向等等。结果发现,人们在交流时的语言与非语言信息会反映人格。

 

研究者们发现,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分别会在交谈过程中有这样的表现:

 

  • 外向性高的人,说话声音较大,还会通过面部及身体姿势等多种形式帮助自己表达。在交谈中,他们也总是主动展现幽默,也会自我吹嘘。他们不会对谈话感到无聊,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话痨。在交谈时,与对方的身体距离也比较近。

 

  • 开放性高的人,很容易就能和不那么熟悉的人谈论到自己的一些愿望、幻想或白日梦,也愿意谈论很多不同类型的话题。

 

  • 宜人性高的人,总是在谈话中看上去很享受,也会频繁地大笑。他们很少在对话中打断对方,也很少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或者表现得不耐烦。

 

  • 责任心高的人,一方面喜欢在对话中展现自己的聪明,另一方面他们也十分注重与对方保持眼神交流。

 

  • 情绪稳定性低的人,总是试图在对话中寻求对方的肯定。他们的姿态和表情也会表现得更紧张,也容易感到尴尬,有时甚至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。

 



 

你可能会觉得“以貌取人”这件事颇为肤浅,但事实是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曾在社交场合不经意地通过“面相”、“身高”、“身材”等方面对一个人做出过判断。

 

我们曾提到,面部较宽——“左耳到右耳的距离”是“上眼皮到上嘴唇边缘的距离”的两倍多的人,常被认为更有领袖气质和野心,且在个性上更坚毅、独断(Lebowitz, 2016),比如前美国总统约翰·肯尼迪。

 

Qiu等人(2015)还发现,喜欢在自拍中做出“嘟嘴”(duckface)表情的人通常情绪稳定性更低,另外,根据自拍中展现更多积极的面部表情,还能准确地预测一个人的宜人性与开放性得分都更高;而自拍中总是出现私密背景画面的人,则通常责任心得分更低。自拍经常是合影,而不是一个人的人,更为外向。

 

在与一个人日常相处的过程中,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形成一些关于他人的印象。久而久之,这些印象便构成了这些人在我们心中相对固定的人格特质,即我们认为的ta是一个怎样的人,比如ta是耿直的、外向的、富有责任心的等等。这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ta过去的经历,也能进一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ta可能做出的行为(Funder, 1995)。

 

比如,如果一个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是“不值得信赖的人”,那么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ta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屡屡受挫了,并且也会料想到如果与ta建立亲密关系也很有可能面临忠诚与信任的问题,于是我们便可能选择减少与这个人的往来。

 

而今天介绍的这些小技巧,其目的也都在于帮助你去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。也正如专栏作者Farouk Radwan所说,想更深入准确地去了解他人,你需要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线索,如文中提到的姿势、言行举止、气味等等。不仅如此,你还要避免在过程中过于武断,比如因为对方的一句话就认为ta不值得信任,这会阻止或妨碍你对其他信息的解读,最终影响你的判断。


今日互动:


你们觉得今天文中提到的这些研究结果,和你日常的经验符合吗?你还有什么在生活中判断他人人格特点的方法吗?


来留言和我们交流吧~

网站客服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扫码添加微信客服
客服热线
18086610317
展开客服